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关于我区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

作者:区人大社会委   日期:2020-12-08   

  按照区人大常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安排,11月上旬,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爱玉带领区人大社会委一行人员,采取听汇报、查阅工作台账、现场看点、入户走访等方式,到区扶贫办、朝阳镇石垅孔村、秦峰镇占村村等地,对全区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脱贫攻坚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信州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系列决策部署,不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努力夯实扶贫工作基础,积极有序推进产业扶贫,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凝聚脱贫攻坚合力,用“绣花”功夫推进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区上下从无到有、从乱到顺、从散到聚、从差到好、从短到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全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7%降到2020年的全部脱贫,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12075元增至2020年前三季度的13214元,省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由2017年的全省末位约谈“逆袭”至2019年的全省第一方阵。

  (一)坚持高位推进,严格落实脱贫攻坚责任

  区政府立足区情实际,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制定出台了《信州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等48个总纲性文件,始终把握目标任务和脱贫标准,制定了《信州区脱贫攻坚一本清》等操作细则。建立健全了“区抓落实,镇街道抓推进和实施”工作体系,把脱贫攻坚纳入区委区政府对各镇街、单位的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考核,同部署、同安排。召开全区性脱贫攻坚大会16次,以会代训、授之方法,实现目标层层分解、任务层层细化、责任层层落实。

  (二)坚持多策并举,扎实推进各项扶贫措施

  全区严格按照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确保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一是产业覆盖一批。构建“1+3+N”扶贫产业发展新格局,培育发展了菌菇、蔬菜、果业、优质稻、水产、稻虾等农业扶贫产业经营主体42家,关联贫困户2670户8148人。二是教育资助一批。采取“8+7+6”的工作举措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累计为10237人次的建档立卡学生发放资助金额691.45万元,为894人次落实“雨露计划”补助政策270.415万元。三是就业扶持一批。全区有13家扶贫车间吸纳了贫困人口79人,发放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补贴17.2万;开发公益性扶贫专岗2103个,发放岗位补贴495.33万元;为1132名贫困劳动力发放交通补贴52.48万。四是医疗救助一批。将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90%左右,严格执行困难群众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累计为11852人次贫困人口住院报销费用5613.86万元。五是低保兜底一批。筑牢兜底保障,做到“应保尽保”。 2016年以来共发放农村低保金11413.8628万元、农村五保供养金 489.4325万元;2020年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325元每月,农村特困供养标准达到615元每人每月。

  (三)坚持社会动员,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区政府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形成脱贫攻坚资金多渠道、多样化投入。数年来,共动员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捐资近50万元资助贫困学子,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干部购买扶贫产品近300万元。

  (四)坚持标本兼治,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战果

  在全区推行爱心美德公益超市建设,开展“三讲一评”、“红黑榜”、“好媳妇、好公婆”评比等活动,通过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等方式,将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扶勤有机融合,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建立健全长效巩固机制,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脱贫成果巩固提升机制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强化“五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及时发现、排查、防范脱贫监测户、边缘户返贫、致贫风险,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撑。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少数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弱,内生动力不足。有些贫困户思想保守、落后,缺少致富本领和经营管理能力,有些缺少劳动力,有些由于身体状况不好等原因,基本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只能依靠分红或兜底,难以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少数贫困群众思想消极,脱贫致富的主体意识不强,自我脱贫的内在动力不足,“等、靠、要”依赖思想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以致出现“上急下慢、外热内冷”的现象。

  (二)产业脱贫基础仍不牢固。虽然各贫困村发展了一些扶贫产业,但“弱、小、散、低”现象较为突出,缺少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富民产业对当地贫困户的辐射率还不高。部分扶贫产业项目缺乏特色,比如,菌菇种植项目很多,并且大部分种植和养殖项目还处在生产初级产品阶段,没有形成后续深加工、包装、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存在重生产、轻经营,重项目、轻管理的问题,面临着销路差的风险。

  (三)人才资源不足,集体经济有待发展壮大。大多数贫困村剩下的人口多为老人、孩子和丧失劳动能力的病人、残疾人,贫困村“老龄化”、“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有头脑、有技术、有门路的年轻人大多数选择外出务工挣钱,人才留不住、引不回来。村集体经济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规模偏小,基础薄弱,发展壮大还需时日,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对策及建议

  (一)因势利导,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内在活力。“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才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和保证。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脱贫致富典型,加强对贫困群众教育引导,教育群众自强自立。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贫困群众农业科技和创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使他们既有心志脱贫,又有能力致富。在贫困户脱贫致富后,包括脱贫后的巩固性,要确保支持政策不变、帮扶力度不减,彻底消除贫困群众的顾虑,确保脱贫不反弹。

  (二)狠抓产业,夯实脱贫致富根基。一是科学谋划产业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注重传统产业向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加大产业项目的实施力度,扩大产业项目覆盖面。二是转变观念,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农村能人、大户带动作用,发展家庭农场、林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新型经营主体(公司)+基地+贫困户”的合作发展模式,建立脱贫帮扶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三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加强对贫困户的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城市卫生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和搭桥联系,组织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筑巢引凤,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要强化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创业环境,积极培养本土人才,吸引和鼓励在外创业能人、大学生回乡创业,让他们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要从政策支持、项目支持、资金支持等多方面助推集体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环境,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持,增强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活力,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