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代表视察不主动的诸多表现

作者:徐婉婷   日期:2020-12-08   

  人大代表视察虽然是代表了解情况履行职责的主要形式,但在实践过程中,实效代表视察不主动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一方面在实践中对于视察的时间、方式、内容等,代表多听常委会工作机构的安排,专业特色体现不够明显,使得代表作为视察调研的主体很少有主动权,被动参与较多,主动参与较少。部分代表由于身兼数职,忙于本职工作或参加其他一些社会活动,也难以抽出时间参加视察调研。由于代表积极性不高,视察前没有主动参与视察的准备,对视察对象和内容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视察时就不易发现问题。加之被

  视察单位提前知晓视察事宜,在视察过程中太过大包大揽,有的被视察单位领导全程陪同,精心组织汇报材料、选择视察地点和路线,往往安排看好的多,看坏的少,汇报时成绩谈的多,问题说的少,使视察变成“客随主便”,代表只是当当观众,将视察当形式,走过场,敷衍了事,因此难以掌握真实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有价值的建议,不能反映社情民意。常委会组织视察的方式大多是集中统一视察的明察方式,缺少和群众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即便能发现问题,也只是冰山一角,不能窥全貌。

  另一方面,代表在主观方面缺乏代表意识,部分代表“弱素质”,有的基层人大代表文化素质偏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文盲或半文盲,没有真正了解开展代表视察的真正意义和目的,只是简单地把代表视察理解为人大组织的一般工作检查。个别代表将其代表职务看做是“党和国家对自己的信任”,将“人大代表”当成一种政治待遇、一项荣誉,一种退休后从事的“第二职业”,出于感激和报答的心理,他们只会“举举手、鼓鼓掌、握握手”,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代表缺乏与其代表身份相应的个体素质和相关技能,这是人大代表作为一个整体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由于对本行业、本专业的知识不太熟悉以及对法律法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知识不够了解,知识储备不足,往往看不到问题的实质,视察时只能随大流,应付了事。甚至有些代表碍于情面,怕得罪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奉命行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视察应重点肯定成绩,少挑刺,由于不能正视代表视察的真正意义,无疑影响了视察的效果。近年来 “悬浮视察”的案例也数见不鲜,“悬浮视察”是则寓言,反映着现实里的荒诞。去某地具体视察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留影、发新闻稿以作“炫耀资本”,这与代表视察实事求是的精神完全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