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信州区关于做大做强本地农产品加工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周珏   日期:2020-07-09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的通知要求,5月10日以来,我工委采取下基层、察实情、听汇报、提建议的方式,对我区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信州区为上饶市主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商业、科教、文化、交通中心。辖区总面积339平方公里,共辖4镇5街道(2019年,灵溪镇由上饶市高铁经济试验区代管),50个村民委员会,17个居民委员会,6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9万人,农户3.7万户。现有耕地10.83万亩,园地0.15万亩,林地18.87万亩。据不完全统计,我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加工企业近20家,年产值近3亿元,已培育“宇源”“颜记”、“丁大兴”、“依夫”等知名商标4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家。

  信州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沙溪苎麻加工。沙溪夏布制作工艺于2008年5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11月省工信委授予沙溪镇“江西省苎麻纺织产业基地”,同年成立了信州区麻纺织行业协会,今年沙溪镇还在积极申报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沙溪镇向阳村已建成苎麻产业园800余亩。

  二、主要措施

  近年来,我区围绕农产品市场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使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势头。

  (一)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我区坚持引进与培育、改造与创新相结合,发展了一批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全区共培育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上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个。省级龙头企业江西鲜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食用菌种植及加工企业,生产设施齐全,集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上饶碧源茶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茶叶2000亩,其加工的“宇源”牌系列茶叶,多次荣获省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会金奖,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江西西园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果酒加工业独树一帜,依托其1000余亩的果蔬种植基地,与婺源老字号酒坊“查记”合作,不断开发系列果品酿酒工艺,产品供不应求。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引导建立规模基地,加强品牌创建。我区立足各镇街资源优势和农业生产现状,坚持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重点扶持蔬菜、食用菌、果业、水产等主导产业,建立了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较为稳定、规模较大的种养殖基地,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稳定充足的原材料。区财政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资金100万元,对主导产业及规模 基地给予大力扶持。截止2019年底,我区共建有各类农产品规模生产基地 60余个,确保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能够得到保障。我区还出台了一系列对于农业企业品牌建设的扶持标准:对获得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获得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的,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获得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的,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获得区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的,一次性奖励0.5万元。目前我区现有农业龙头企业14家,其中加工型企业有4家,占28%。对获得国家级名牌和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获得省级名牌和著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3万元;获得市级名牌和知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1万元。目前,我区已培育知名商标4个,绿色农产品1个,有机农产品1个。

  (三)建立了企业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我区不断创新帮扶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产业到户、效益优先、利益共享的原则,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引导贫困户以劳务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参与到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发展,实现稳定增收。例如: 江西鲜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通过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企业菌菇种植、加工劳务就业及菌菇种植合作社入股分红,带动1500户贫困户脱贫,实现户均增收1500元;江西西园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引导贫困户参与果酒加工带动36户贫困户就业脱贫,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

  (四)积极为企业搭建平台,争取融资及加工项目扶持。在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给予资金奖励扶持的同时,各部门也全力帮助龙头企业申报农业产业化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多方投资,积极协调帮助龙头企业通过“惠农信贷通”平台获得金融信贷支持,加大技改扩建力度,扩大生产规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有限。由于我区地处上饶市主城区,人口流动大,交通便利,地方支柱产业主要以商贸流通业为主。再加上,农业资源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的多是老人儿童,相应地,农产品加工业基数薄弱,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领头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形成一个企业抱团发展的理想平台,农业企业尤其是加工企业只能单打独斗,导致农业加工企业虽有一定数量,但布局分散,规模总体偏小,加工企业产品深加工能力欠缺,产品增值空间有限。

  二是企业与基地分离,缺乏稳定性和发展前景。受我区土地资源的限制,为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有些企业的农产品基地只能建在或委托建在其他县市区,企业和农户之间的联系较松散,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制约了企业的长效发展。目前,有些农产品加工企业甚至是龙头企业为了扩大发展,已逐步向铅山、弋阳、横峰等周边用地扶持力度较大的县转移。

  三是技术设备落后,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设备落后,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又一瓶颈。我区农产品加工业专业技术人员少,人才紧缺,技术设备落后,导致我区农产品加工行业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少,产品结构单一,很难实现跨域式发展。

  四是企业品牌意识不强,核心竞争力弱。我区虽然培育了“颜记”、“丁大兴”、“昌彪”等市级、省级知名商标,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缺乏商标品牌意识,习惯于传统的小打小闹式经营,更谈不上对本地农产品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以形成企业品牌定位与品牌文化加以宣传了,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利用我区农产品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等特点和优势,通过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营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税收贡献大的强势企业,实现优势资源与强势企业的有效对接。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培育和壮大我区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他们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组建企业集团。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原料生产基地、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对龙头企业新上项目在财政、纳税奖励、提供用地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

  二是健全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通过多种方式,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产销关系和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户和合作社以生产要素等入股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组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吸纳就业等形式让利农户。引导企业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创建一批扶贫龙头企业,构建农产品种养殖、深加工、流通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使贫困群众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双赢。

  三是做大做强品牌农产品。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构建良好品牌发展环境,做好农业品牌的培育者。涉农企业要强化品牌主体责任,做好农业品牌的建设者,让更多农产品加工品牌走向市场,赢得竞争。

  四是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加强技术与人才的引进,通过技术创新、科技攻关,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生产多种类型深加工产品,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打造一批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品牌企业。

  五是优化发展环境。政府要出台相应的用地优惠政策,依托信州区的区位优势,吸引周边县市区的加工企业来我区投资兴办企业。同时,进一步整合政策、人才、融资、技术、市场等信息与资源,组织社会力量为农产品加工主体提供各类服务。鼓励支持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以及直营直供、“互联网+流通”、电子商务中心等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拓宽加工产品的营销渠道。